发布日期:2025-04-18 22:58 点击次数:72
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适应新时代对德才兼备人才的需求,以学校“四元协同、五向同治、十措并举”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为引领,创新“优良生态-优势资源-优秀典范-优质人才”四维一体链式铸魂育人,形成“四元协同、五向同治”下的“四优”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为新兴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提供可复制经验,形成新时代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厚植育人沃土
形成铸魂培根优良生态
立足育人定位,构筑品德涵养生态。该校立足于高素质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四元协同、五向同治”诠释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在金科建工的创新实践,即教师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四元协同”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在改革风向、建设指向、成果导向、坚定意向、鸿鹄志向“五向同治”中发挥价值引领,构筑起金科建工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的品德和能力共同涵育生态。相关成果荣获南京市思想政治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放大协同优势,形成共建共育生态。与南京市公建中心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心,双方共建学科专业、共商培养方案、共研课程教材、共导实践创新等。通过“四进”工程,先后有10余位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劳模”以及茅以升大奖获得者、中国十大桥梁人物进校讲报告开讲座办座谈、进课堂讲专业讲前沿讲案例、进工地讲实践讲规范讲安全、进基地讲劳动讲事迹讲理念。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生态文明等思政元素系统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滋养土建应用型人才成长,协同发力优化铸魂育人生态,校地携手发挥培能育德叠加优势。
凝聚发展合力
整合育德培能优势资源
协同开发优势资源,构建德育资源建设体系。学院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新形态教材+省级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平台”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体系,真正将弘文润心、铸魂育人落到实处。建设“建筑学”江苏省卓工2.0专业及土木工程等3个省一流本科专业,构建“省‘卓工2.0’专业引领+省一流专业辐射”专业矩阵,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建设各环节;《建筑设计IV》《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等5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筑形态构成》等3 部新形态教材入选 省级规划教材、省级重点教材,以“省级示范引领+校级全域覆盖”特色的课程矩阵,确保课程思政育人底色;基于“南京博物院老大殿建筑移位模拟”等2个省级虚拟项目,通过建筑场景数字化还原、工程案例沉浸式教学,实现“思政元素可视化呈现、专业知识情境化重构”,打造“教材有魂、课程有根、实践有型”的全景式育人场景。
“团队托举+青教成长”,建设高素质“大先生”队伍。在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的托举下,和该院4名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师德先进个人的示范引领下,培养了一批“德高业精”的青年教师,取得江苏省“333”“青蓝工程”“科技副总”等省级人才项目50余项。20余名行业标杆受聘为该校江苏省产业教授、客座教授。建成一支“德业双修,杏坛垂范”的师资队伍。
深耕专业领域
形成课程思政优秀典范
学院以“专业+课程”典型案例双轮驱动,辐射带动专业群及课程群的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
构建建筑学专业思政图谱。开展“劳模工匠进课堂、办讲座、做实践”系列活动,将劳模、工匠们的生动事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图谱。形成了“ 匠心铸魂·笃行炼技:培养‘融地、致用、应变、创新’型卓越建筑师的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模式,入选专业类江苏省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创建“五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体系。通过重树建设理念、重塑课程目标、重修课程大纲、重构元素体系、创新考评机制,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人文地理学》课程在解析人地互动中立德启智润心弘文,传承中华文化,培养系统规划思维,树立和合共生意识,入选课程类江苏省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创新贯通式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建筑设计 IV》深耕文脉赓续,创新绿色设计,以南京明城墙、苏州博物馆为教学载体,遵循“历史解析-技术解码-创新应用”路径,将天井、漏窗等传统营造技艺转化为 23 项国家级、省级大创,省级优秀毕设,创建了“文化基因+技术赋能+价值引领”贯通式课程建设新模式,和“一案例一文化基因” 式课程思政教学新方法,被遴选为首批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回归育人初心
培养一批应用型优质人才
以德润心以智启智上台阶。德以化人,研以促教,教师们持续深耕课程思政育人、教科研育一体,先后获批“新兴应用型大学‘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的路径构建与实践创新”等聚焦课程思政研究的省级教改课题3项并发表论文26篇,以及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工作坊、百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典型案例等在内的校级“课程思政”专项建设成果。
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显担当。近年来,学院毕业生留宁比例达 62.3%,形成了服务南京都市圈建设的应用型人才“蓄水池”,成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注脚。毕业生入职后呈现出的精神风貌和坚韧毅力普遍获好评,认为其在工作岗位中“有责任心、有吃苦精神”,负责的设计方案中能体现“人地和谐与绿色发展观”;校友中涌现出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桥梁大奖获得者等数十名行业领军者,以及在南京市公建中心、中铁 24局、中江国际、华设、中通服设计等行业头部企事业单位从业的管理者及技术骨干,展现了高素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主动作为意识。 刘志峰 马颖忆
Powered by 火狐真人app下载安装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Powered by站群